美日汽车贸易谈判_美日汽车产业内贸易
1.一座两次死去活来的汽车厂(四)
2.全球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电动化是中美日欧的不二选择
3.求一个国际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例
4.3000字左右论文题目: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的多元化探悉or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问题与对策
你好。我来修改一下。
关于你说的国贸的话。我的看法是写:中国轿车进入欧洲市场的绿色壁垒分析及应对。
首先题目不是很大,只是从轿车一个种类,还有就是从贸易壁垒一个方面来讲。最先要进行定义,什么是绿色壁垒(不环保)。
接下来公布数据,前些年中国轿车进入欧洲因为不符合环保要求我们损失多少。引出主题。
可以从为何欧洲要取绿色贸易壁垒来讲。为的是保护环境还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是兼而有之,又或者是居民环保意识高不愿购买大排量汽车。如果是从环保角度而限制中国轿车,中国该怎么办,如果是纯粹的从贸易保护主义出发,中国如何应对。可以先讲清楚欧洲轿车产业发展历程,当前情况,当前在欧洲销量最好的是环保车还是大排量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我们要如何打破这种壁垒。例如我们大力开发哪一种轿车。如何实现节约成本(规模经济,国家给以环保补贴对环境友好型轿车生产企业减税等鼓励措施)主要当然还是集中在欧洲这种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因为中国轿车一般价格低,很容易占领欧洲市场,所以利用绿色壁垒可以对中国轿车征收高额关税。因为中国当前汽车技术还不成熟,所以环保要求比较难达到。欧洲技术高,利用了这种技术差距以环境保护为由进行不公平的贸易。对此我们的应对措施应该是规模经济,加强研发提高环保技术等(这一部分就做别太多写,主要还是集中写绿色壁垒吧)。
接下来呢,就可以开始展望了。如果一切都按我们上面所说的进行,我们大概如何能打破这种壁垒,那么我们的销量或许能突破多少,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市场,利润等展望部分。
其他的也可以适当写一些啊。
例外别的题目也是可以写的啊。如:中欧(美日也行)汽车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分析。中非汽车贸易的主要车种分析(一般在非洲是轿车还是货车客车卖的好的分析为什么及如何扩大)。以及其他。
我们老师告诫我们说写论文不要范围太大,大了不好写。因为很难写出新意。
举个例子,我们上课的时候有一个讲我们要扩大引进外资,好处是可以增加就业。我们老师就说,人应该有批判意识,你写论文的时候就可以写扩大外资真的可以增加就业吗。因为可以使得中国国内企业大量死亡,反而失业加重。等等。
所以建议选择某个比较小范围的论文来写。
我的建议是写如何加快中国汽车企业重组。
相信你也知道,汽车是具有规模效应的,只有企业大才能降低成本,而当前中国有好几百家汽车企业,很多小厂,成本高昂。所以加快汽车的重组有利于降低成本,加大竞争力。
至于思路呢,就先要说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导出要进行重组的原因。然后回顾欧洲,美国,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联系出中国应该如何加快重组。在这一个部分一定要有新意,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例如,国家可以给予节能的半税政策,给予有创新的汽车公司出口补贴,对高污染的汽车公司征收高额环境保护费(变相打击)。还可以像给节能车的企业低息,总之很多办法,在这一个部分一定要体现你自己最独到的见解,一般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就是你的伟大。(提醒一句,数据一定要是最新的数据)。然后就是讲述如果中国汽车产业重组到最优状态(就是剩下三五家大型汽车公司,六七家小一点的汽车企业)我们国家的面貌会是怎样,汽车产业会怎样。再次说明加快重组的重要性。
如果你不感兴趣,也可以从汽车如何才能最优地获得核心技术,国家政策如何引导才能加快汽车普及等等主题入手。
(千万别抄别人的论文,一旦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你实在不会写,也一定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将数据更新,并提出自己独到见解。
一座两次死去活来的汽车厂(四)
1、拖垮苏联的贸易战
苏联和美国这一场贸易战可谓旷日持久。双方自二战结束后开始就明争暗斗,1949年正式开始,80年代进入白热化。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暂时稳住美元霸权后,开始对苏联发动更加全面的贸易战。
具体做法是,抓住每一次机会限制西方对苏联的技术出口,遏制并打击苏联可以换取外汇的经济领域。经过精心策划,美国把苏联的石油产业作为打击对象。
2、四招重创日本
尽管美国和日本现在是贸易上的好伙伴,两者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也曾产生过贸易摩擦,而且与现今中美贸易摩擦有相似之处。日本在1955年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后逐步实行“走出去”战略,伴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与美国频繁发生贸易摩擦。
在出口导向经济战略引导下,日本连续10多年对美保持贸易顺差,并且数额逐年增加。10年,日本出口贸易额为189亿美元,16年后增至2108亿美元,基本与美国(2173亿美元)持平。在此期间,日美之间贸易摩擦进一步尖锐,范围也逐步扩大。
50年代摩擦的焦点是纺织品,60年代转而变为钢铁,70年代时,彩电成为摩擦的中心。美国不断对日本实行贸易限制的同时,日本也同样限制来自美国的农产品进口,包括牛肉、有机食物等。
80年代,美日贸易的摩擦对象导向汽车产业,严重触及美国国内的支柱产业。18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超过150万辆,在1980年达到192万辆。美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占汽车总进口的80%,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0%。
来自日本的竞争使得美国不得不为本国汽车行业提供10亿美元的补助。19年,美国要求日本完全开放国内汽车市场,日系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厂以及自愿接受出口规模限制。
1980年5月,日本统一减少对美汽车进口关税,并在1983年同意对出口美国汽车辆数设定上限,1981年的出口上限为168万辆,1991年为230万辆。尽管如此,日本对美出口仍然优势巨大,恰逢美国国内经济出现衰退,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重创,还面临着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的双重困扰,美国对日本的经济优势逐步丧失。
3、因香蕉和欧盟龃龉
相比东欧和日本,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的起源更“生活化”一些,双方因香蕉进口配额的矛盾在食品领域展开贸易战。
1993年,欧盟成立统一的内部市场,制定了一整套香蕉进口制度,通过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等对香蕉进口进行限制,并给予欧盟国家原来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国家以特殊优惠待遇。
这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认为欧盟的规定偏袒了与欧洲国家关系密切的一些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香蕉生产国,因此向世贸组织起诉欧盟。
扩展资料:
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市场不完全起作用的,它们对两国经济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
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
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百度百科-中美贸易争端
人民网-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
中国新闻网-这就是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后果,18张西方告诉你
全球汽车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电动化是中美日欧的不二选择
八
日本人对美国汽车和美国汽车市场,是两种心态:
对美国汽车工业充满了恐惧。
对美国汽车市场充满了渴望。
1950年,丰田英二曾在美国参观学习,当时福特的罗格工厂每天能够生产8000辆汽车,而丰田的Koromo工厂每天只能生产40辆,因此光从规模来讲,这两家公司实在是蚂蚁和大象的对决。
日本“非作家”野地秩嘉在《丰田物语》里面说,战前,有人问大野耐一对德国和美国生产效率的看法,大野耐一说:“日本与德国的生产效率是3:1,日本需要3个人做的工作,德国人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美国人的效率比德国还高,德国3个人做的工作,美国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日本人同美国人比,就是9:1。“如果美国汽车企业进来的话,日本汽车企业绝对无法抗衡。”
当时担任举母工厂制造系系第二机械工场主任的大野耐一认为:这并不是美国人付出了日本人10倍的体力,一定是日本人在生产中存在严重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只要消除了这些浪费和不合理现象,劳动生产率就应该成为现在的10倍。
野地秩嘉在《丰田物语》中说:“大野耐一之所以如此拼命地落实丰田生产方式,不只是出于对工作的使命感,更是因为他打从心底对美国企业来到日本之后可能会将丰田彻底摧毁这件事感到恐惧。”
当时日本汽车的质量也非常让人不好意思。1950年8月,极度困难中的丰田公司收到美军10亿日元的军用卡车订货,公司立即扭亏为盈。日本制造的卡车本来质量就很差,为了满足突如其来的大量订货更只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车箱是用粗木拼凑的,车门也关不拢。日本人自己也感到有些有些过意不去,但美方却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只要求开一个单程,把给养运到前线后,就把卡车烧了,不要了。”居然是一次性汽车。
1950年,神谷正太郎与亨利·福特二世谈判技术合作的全新合作伙伴关系。根据神谷的建议,双方一致同意在最初阶段,福特将会提供技术指导,而在第二阶段丰田则可以以授权的名义制造福特的小汽车。福特方面表示出了积极认可的态度,并希望以此作为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步。
神谷立刻赶回日本,向丰田喜一郎汇报了这些消息,喜一郎顿时深感欣慰,派丰田英二飞去底特律签署合作协议。就在神谷从东京羽田机场准备飞往美国的那一天,朝鲜战争爆发。神谷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但他没有料到这个竟然会影响到丰田与福特的合作。
就在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取了极端措施,终止美国在国外的一切投资,并且不允许那些在特定行业内的技术专家去往国外,当初派往东京去提供技术指导的四位工程师当然包括在内。而这时丰田英二已经在来美国的路上。
神谷不甘心“竹篮打水一场空”,向福特提出“由于特殊情况,这次谈判的失败应该是情有可原的,双方都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协议草案的第二条明确指出‘福特同意让来自丰田的两个工程师接受培训’,至少我们双方应该能够让这一点得以执行。”
福特也觉得丰田“很可怜”,就同意了。丰田英二考察之后,认为美国汽车工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福特做的,没有丰田不知道的。”
早在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以后仅仅13天,通产省官员就召集各汽车公司负责人开会协商汽车工业再建问题。由于当时是美国占领时期,日本不可能实行市场保护,当时有人提出:美国生产的轿车都是大排量发动机,基本没有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日本生产排量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就可以避开与美国汽车厂的直接竞争。
这一战略,本来是被动防御,但是在石油危机之后,居然成为日本汽车占领美国汽车市场的关键武器。
丰田汽车始终把出口作为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从1955年起,丰田公司就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重点首先放在东南亚、中南美和中近东各国。当时确立了?3?项原则:
(1)必须把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放在首位。
(2)直接开辟市场,不让一般商社插手,避免中间环节。
(3)要尽量避免同美国汽车发生竞争。
1957年(有的资料说是1956年),丰田销售公司经理神谷正大郎赴北美、中南美洲考察,亲眼看到了欧洲的小型汽车象潮水般涌进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出现一种购买小型车作为车用的苗头。1954年进入美国市场的欧洲汽车是3.2万辆,到1957年达到20万辆,占到整个美国市场的4%。神谷回国后,曾谈了如下的观感:“这次访美时,在纽约和洛杉矶看到了欧洲小型轿车在各处跑来跑去的情景,相当引人注目。所以我想,美国是不是也正在出现小型汽车的市场。”他指出,欧洲轿车已大量涌人,丰田公司如不抓住这一时机,一旦今后美国对小汽车进曰取限制措施,丰田公司则将失去进口美国市场的机会。
但是丰田的干部们对神谷看法的反应非常冷淡,副经理大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神谷先生说想要向美出日牌轿车,全体干部都被吓得目瞪口呆,我也感到吃惊,都发言表示反对。”
但神谷正太郎的决心是坚定的。
1957年8月25日,首批两辆牌轿车装上停泊在横滨港码头的APL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丰田汽车销售公司负责在美销售业务的加藤诚之后来回忆说,“目送汽车离开码头,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和焦急。”大约两周后,两辆车运抵美国,在洛杉矾“进口小轿车展览会”上展示,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同年10月,丰田公司又在美国设立了美国销售公司,委托美国当地的代理广告公司康普顿公司,以1个月3万美元的预算,进行广告宣传活动。
丰田的国内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准备迎接大宗的订单。但是生产线很快就被迫停了下来。
售出去了,但是使用不到1个月,就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动力不足,最高时速太低、无法上高速公路、油耗大、发动机过热……
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的雪弗莱·柯尔贝亚、福特汽车公司的小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勇士等一批小型车相继投放市场,使进口车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我们的梦想,就像一个有洞的气球,慢慢没气了。到1958年底为止,丰田在美国只卖出287辆小轿车。1960年,丰田公司又把1500CC的光冠轿车运往美国,仍然失败。”
丰田决定暂停向美国出口轿车。神谷经历了其一生当中最痛苦的时期。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1963年8月,丰田汽车制订了“丰田出口五年”,1968年出口要达到8.4万辆。1965年丰田公司把新推出的?RT40?型光冠轿车出口到澳大利亚,受到好评。1966年,这种车出口美国,获得了成功。丰田公司一鼓作气,1967年又将花冠轿车(1600CC)推向美国市场。
1965年,丰田公司出口汽车10.5万辆,超过了日产的出口规模(1964年是4000辆)。
1969年15.5万辆。
11年40.4万辆。
17年49.3万辆。
九
1981年是多事之秋。
中国有一句成语上屋抽梯:原意为等人上了楼之后,却把搬走,使人无法再下来。但是美国人是另外一种意图:不想让别人也跟着上楼。李斯特曾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踢开”理论,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攀上最高峰以后,转身把身后的逐一踢倒,以防后人追赶,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永远处于第一”。美国人一直是这么干的。
日本奇迹般的迅速崛起,超越传统西方国家,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点是美国始料不及的。
19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1980年快速上升到24%。丰田名车"花之冠"在1980年生产达到鼎盛,在高冈工厂中,三条组装流水线以65秒一辆的速度推出新车,年产85.6万辆。从这一年开始,丰田轿车每年生产总量均超过300万辆。
与此相反,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经营业绩直线下降。克莱斯勒接连三年亏损,18年亏损2亿美元,19年亏损扩大到11亿美元,1980年亏损更是高达17亿美元。福特公司19年亏损10亿美元,1980年亏损增加到15亿美元,均创下历史最高亏损记录。通用1980年出现自大萧条以来第一次亏损,总裁羞愧辞职。
来源:《繁荣与衰退》
1980年也是美国媒体对日本汽车企业发动猛烈攻击的一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了一个"丰田入侵"的新闻特别节目,把底特律的停滞和丰田的繁荣兴旺做了详细的对比报道,节目以大量篇幅描绘了美国工厂的悲惨景象,25万美国工人被裁减:"底特律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艾伦·格林斯潘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合著的《繁荣与衰退》里说:“美国人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自满:久居世界之巅的美国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他们下面的世界已经发生改变。……通用汽车西海岸公司的公关经理罗恩·哈特维希给他在底特律的上司说,他看到公路上有越来越多的日本汽车。然而,他的上司在回信中嘲笑道:‘我刚刚从通用汽车公司大楼的窗户向外看,没有看到什么日本汽车。’当他们最终意识到落后的时候,却玩起了书本上最廉价的把戏:指责对手欺诈,要求为美国汽车工业提供保护。”
美日贸易战进行了“六大战役”
一、纺织行业战役(1957年-12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二、钢铁行业战役(1968年-18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三、彩色电视机战役(10年-1980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四、半导体行业战役(1987年-1991年)
结果:美国不战而胜。早在1986年9月,美日两国就签署了《半导体协定》,美国的核心策略是让日本的相关企业内斗的方式,拆散了日本牢不可破的芯片产业联盟,所以半导体战役还没开始打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失败了。
五、电信行业战役(1980年-1995年)
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六、汽车行业战役(19年-1987年)
这场战役是“六大战役”的主战场。结果:日本妥协,“自愿限制出口”。
有人说:美日贸易战中最壮烈的一场战役就是在汽车行业,日本汽车彻底惨败。我觉得不是这样,日本汽车工业不但没有“惨败”,反而占了便宜。
首先是UAW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使用201条款的保护。根据14年贸易法201-204条款的规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进口至美国的产品进行全球保障措施调查,对产品进口增加是否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作出裁定,并在120天-150天内向总统提交报告和建议。总统根据法律授权,在收到USITC报告后140天内做出最终措施决定。总统批准与否还是其次,最多290天的流程走下来,一年的汽车出口就“颗粒无收”了。
1981年1月,参议院下属贸易子委员会的两位挂名议员约翰·丹佛斯和劳埃德·本特森于提出了一项配额法案。里根决定与日本开展VER谈判。
日本朝野为之震动,一旦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日本汽车产业将遭受严重打击。更为麻烦的是,欧洲各国也可能起而效仿。通产省还担心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可能把其它产业也牵连进去,这将对整个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日本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
日本首相铃木亲自出面调解。他一方面措辞谨慎地向卡特表示:此事的发生日本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铃木要求日本的汽车厂商发扬"团队精神",无论如何作出些让步,以避免贸易战的发生。时任丰田公司社长丰田英二对此十分不平地说:"我们成了美国企业不景气的替罪羊!"。
日本于1981年5月主动宣布执行VER,将日本对美乘用车出口量限制在不超过每年168万辆,从1981年4月1日开始为期三年,至年3月31日。到期后,日本方面为了避免与美国业界的冲突,又独立做出更新VER一年的决定,将最高限额上调到185万辆。在1985年4月1日之后,VER以230万辆的上限再次延长,并最终于1994年取消。
那个时候,有一张著名的照片:美国汽车工会的工人正在砸一辆丰田卡罗拉汽车,周围的工人拍手叫好,车前立了一个牌子:“如果要在美国卖车,那就得在美国生产!”。
这里面的潜台词太多了。
美国人并不讨厌日本车,日本车还是有市场机会的。
美国汽车工人要就业。
最好在美国生产日本车。
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罗伯特·芬斯阙建立了一个质量选择的理论模型,通过比较自愿出口限制协议生效前后的变化,他发现:自愿限制出口后,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所销售汽车转向了更高质量和价格的车型,价格有所上涨高。在1983和年的自愿出口配额水平下,每进口一辆小汽车,美国实际支付的成本超过1000美元。以丰田在美国的销售额为例,在4500-6000美元价格范围内的新车销售份额,从1981年的36.5%下降到1982年的24%,而超过12001美元的新车销售份额,从0.5%增加到12%?。
80年代日系车集体“品牌升级”:1993年丰田创建雷克萨斯、1989年日产创建英菲尼迪;1986年本田成立创建讴歌,各公司将本就不多的进口配额更多分配给自家豪车。
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数量是下降了,但赚到的钱比之前更多。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哈夫鲍尔指出:事实上,VER通过控制销售量在美国和日本的生产商之间创造了一个“卡特尔”?(指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通过集体协调,达到限产提价的目的)。VER对日本生产商产生了有利影响,因为VER迫使他们提升产品质量并使产品品种多样化,以便提高利润。最大的输家是美国消费者,因为VER迫使他们支付高价并缩小可选的产品范围。
根据哈夫鲍尔的估算,美国进口和国产汽车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1%和4.4%。生产者从约束措施中获益26亿美元,而消费者则损失了58亿美元。约束措施削减了55000个工作岗位。提高回报并缩减成本。估计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成本为24亿美元。他们还展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估计年通过约束措施保住美国经济岗位的单位成本为100700美元;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当时美国男性的中位数收入24000美元。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出口约束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成本。他们还估算日本汽车生产商获益22亿美元。
十
塞万提斯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
而***的性格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风格。
丰田英二决策方式比较“肉”,需要深思熟虑各种因素,衡量各种方案的利弊,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如果条件不成熟,就耐心等待时机。
佐藤正明在《丰田领导者》一书中说:“在英二担当丰田社长的岁月里,他可以称得上是我所遇到的难度最大的被访者。他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考虑很长时间。而当记者开始丧失耐心,心想这位社长可能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时,同时因为担心访时间不够,准备赶紧切换到下一个问题时,英二却突然开始回答起第一个问题了。一开始双方都会因此而感到颇为尴尬,大多数访过他的记者都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是,一旦你意识到英二这么做是因为他天性就习惯要认真严肃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再次访他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顺利了。你所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闭上自己的嘴,甚至可以偷偷地望望窗外,静静地等待他开始回答。”
这就是丰田英二的性格。
1950年,丰田因为经济危机,不得不制定重建,其主要内容就是销售公司独立经营,这个的主要内容是:
(1)新设的销售公司承兑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发出的票据。日本银行把这种票据看作商业票据,而且作为日本银行再兑现的合法票据。
(2)销售公司凭限期约两个月的期票,把车辆批发给经销店。经销店以按月付款形式出售,在接受买主交来的按期付款票据上背签后,转让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以此作为抵押担保,凭专用票据从银行借款。
(3)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只生产销售公司能够售完的辆数。
(4)精简过剩人员。
这个,实际是福特汽车金融公司的“仿制”,但是当时丰田根本不可能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1950年4月3日,丰田汽车销售公司正式成立。
丰田英二
在实际运行当中,丰田英二感到非常“痛苦”(两个单位,协调不易),但是由于他当时负责的是技术部门,对公司体制不便“多嘴”,而且销售公司的负责人是元老级的神谷正太郎。丰田英二曾多次提出产销合并的问题,每次神谷正太郎都不同意。经过?32?年的分离之后,直到1982年7月,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和丰田汽车销售公司重新合并。这一年,丰田英二当选为会长,社长为丰田章一郎。丰田英二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说:“丰田的‘战后’结束了。”
本田公司被称为独行侠,是第一家在美国投资建厂的日本汽车公司。1980年12月,本田投资2.5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厂,这使本田在第二年率先冲破了美国对日本产品进口配额的限制。
据说本田花了二百万美金,请兰德公司研究可行性。兰德公司只说了一句话:你来美国设厂吧。本田就根据这句话在美国建起了汽车工厂。
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本田17年就在马里斯维尔建立摩托车厂,建厂选址极其慎重,甚至租了直升机从空中盘旋,看厂区周围的情况。本田在建摩托车厂时,就和州打招呼:把旁边的地给我留着。而后来的汽车厂就建在摩托车厂的旁边。
1981年日产也在美国建厂。日产耍了一个小心眼,美国工厂一开始生产的产品是皮卡。
丰田英二说:“我们在等待时机,我们的行动并没有落后。”
丰田的小心谨慎是有原因的。1980年6月,美国众议院贸易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汽车企业不愿意在美国设厂的七大原因:
1.美国工资水平太高;
2.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低;
3.美国劳资纠纷频发;
4.整车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联系少;
5.汇率不稳定;
6.投资额巨大,回报无法保证;
7.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开始生产小型车,美国汽车市场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15年12月,吉拉德·福特签署了企业平均油耗法,该法令于18年开始实施。为了符合这一法令标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投入800亿美元,相当于阿波罗登月投资额的三倍,福特董事长考德维尔称:“这是和平年代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工业革命。”通用公司将开发一系列小型车:以3000cc的X型开始,接着是1500cc的T型车,最后是1000cc的S型,每款车的规划产量都是100万辆。这些车型不仅在美国生产,还会在世界其它地区生产。
媒体开始用“日美小型汽车大战”这里的标题耸人听闻,这不能不让日本汽车企业神经紧张。当时丰田汽车的销量只有通用汽车的1/5。
丰田自动车工业社长花井正八(18-1982年任社长)在干部大会上说:“最初我以为所谓的大战不过是小型车市场竞争而已,但是后来我的看法变了,这就是一场战争,你死我活的战斗,等待被征服者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后果,要么彻底破产,要么成为别人的分公司。”
“我觉得这场战争是丰田发展的极好时机。小型车是丰田的强项,没那么容易被打垮。”
佐藤正明(日经新闻社资深记者)在《丰田领导者》里说:“小型车之战在尚未结束之前,就以日本汽车压倒性的胜利告终,媒体一片哗然。三大巨头的失败不在于它们投入了多少资金,而是始终未能在生产成本上与日本汽车匹敌。”
虽然三大汽车公司都与日本汽车企业有合作关系,但是与通用合作的五十铃主要业务聚焦在卡车而不是乘用车,铃木的核心车型是轻四轮车,对美国市场来说又太小了。马自达公司内部许多人对和福特的合作持怀疑态度,因此双方合作没有多大成果。
三菱确实竭尽所能为克莱斯勒提供支援,但是按照双方的协议,三菱公司不能同时在美国销售自己品牌的产品,三菱公司的领导也感到非常痛苦。而克莱斯勒亏损额逐年增加:18年2000万美元,19年11亿美元,1980年17亿美元,克莱斯勒不得不聘请被福特逐出家门的亚科卡来力挽狂澜,但是亚科卡也没有起死回生之力,只能厚着脸皮求美国援助,豪无惭色地说:“克莱斯勒倒闭了,你们会过得更好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求一个国际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例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绿色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也进入结构调整期,汽车市场正出现巨大变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分析与把握全球汽车市场和行业最新变革趋势,结合真实市场需求和宏观战略需求进一步思考和确认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研究中长期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讨应对当前及今后时期市场变化的行业政策和企业战略,是业界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全球主要国家的产业相关人士分享了在发展电动汽车、推动零排放交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政策、目标与启示,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客观了解到全球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最新变革趋势。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预计2030年我国电动车产销将超过1500万辆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创企业对未来汽车的定义和概念的创新,点燃了百年不遇的汽车革命。电动化只是引爆点。与汽车革命并行发展的是能源革命、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这些因素的相容对接,将使未来的汽车走向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较大程度上改变世界、造福社会。
陈清泰表示,中国石油消费连年增长,而自产原油连年下降。201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突破了70%,已经超越了能源安全警戒线。但现在我国每千人保有汽车仅为185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处于增长期。“圆我国十四亿入口个人出行机动化之梦,现实的选择就是电动化。”?
从全球角度看,2010年中国率先把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前后,美国加州开始推行汽车零排放积分政策。2016年欧洲多国提出限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2017年欧盟提出更加严格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倒逼汽车业转型。?
汽车动力技术的转型原本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动的正常过程,但诸多国家的却一反常态地一而再再而地三出手干预,竞成了这轮汽车动力技术变革的第一推动力。可以预期,到2025年前后电动车的性价比超过燃油车,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市场将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
因此他认为,共享出行有望重构城市交通,多项研究表明,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将使共享出行的“人公里成本”下降40%左右;未来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可以自行移动到出行需求点,实现无缝接驳;人、车,路实时共享交通信息,使出行效率提高。随着共享出行的发展,它将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最大的单一卖家。
但是要把电动汽车升级为“强大的移动智能平台”,成为电气化、电子化、互联网化、智能化,由软件定义的高科技产品,对于传统车企是巨大的挑战。造车新势力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和新的机会而闯了进来。这已成我国有别于其它汽车生产国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势。“特斯拉是全球第一棵明星,不会没有后来者。”
陈清泰表示,有关方面预计2030年我国电动车产销将超过1500万辆,不同级别自动驾驶基本普及,保有辆达8000万辆。这个预测要变成现实,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智能电网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支持,产业链的调整改造,标准法规的调整,以及就业岗位转移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从开始就把汽车、能源、通信、交通、城市进行系统综合考虑,实现技术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法规协同,有序推进。其中打破壁垒、放开市场,加强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一个经科学论证的顶层设计和时间表,给市场和社会应有的预期,是推进汽车革命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把握得好我们有可能成为一个赢家!”
加州能源委员会委员Patricia?Monahan:电气化是加州实现2045年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过去30年,美国加州一直在推动电气化。1990年,第一台电动车在这里推出,同时也是第一个通过零排放相关政策的地区。?
当前,加州在电气化交通等方面都制定了全新的目标。2025年,希望能够实现更多的电动汽车销售,同时将建设200座加氢站,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目标在2045年实现100%的清洁电力,2030年达到60%。到本世纪中期,希望把燃油车排放降到最低,目标在2045年实现碳排放为负数,而不是正数的增长。
在过去十年,电动汽车的发展使得加州温室气体排放已经降低了一半,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电气化是我们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加州能源委员会一直是在资助学校,实现校车电气化转型,现在共有200辆电动校车。?清洁交通方面,加州能源委员会每年都会投入8.29亿美金,首先确保有足够的机会让消费者和企业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电动车。到2029年,加州设定的目标是所有公交出行系统用到的车辆都是零排放的,“我们还与29个州一起,对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游说,希望美国能够作出改变。”
加州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8%,超过了2%的平均水平,且部分地区电动汽车的保有量甚至超过15%。Patricia?Monahan认为,若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发展,就需要有更多的基础设施。?
日本经产省制造产业局汽车产业及下一代技术室室长吉村直泰:到2030年,日本电动汽车销量将占新车销量的50-70%
日本在汽车产业转型方面,也有“四化”,简称为CASE:网联化、自动化、服务化和电动化。?
吉村直泰首先介绍了网联汽车和移动出行服务的内涵,也就是车联网服务。车联网的进展是最快的,根据相关研究,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主流,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联汽车能够实现车与万物数据的互联互通,车联网能够促进各行各业数据服务的催生,只有出行服务本身搭载了汽车这个商业产品的时候,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很多车企都在开发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吉村直泰认为,从社会层面上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本身的造价非常高昂,推广成本也非常高,因此包括火车、公交车、出租车及网约车等在内的公共商业用车,才是自动驾驶汽车最适宜推广的车型。今年日本推出一个利用自动驾驶技术的移动出行服务示范项目。
关于四化中的服务化,日本将着力于打造出行与社会的整套生态系统,其中有四个支柱:第一大支柱是出行服务,将以此为能源基础设施,利用纯电动汽车打造车与家的互动,以及车与电网的互动等;第二大支柱是将出行服务打造为一种解决城市交通痼疾的解决方案;第三大支柱是用出行服务打造数据集物联网终端,通过智能互联汽车收集到的大数据,进一步优化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更好的出行服务。
推广电动汽车存在很多阻碍,为了实施电动汽车社会化落地,日本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第一,与电力系统进行整合;第二,对车队运行进行整合;第三,着力于打造电池生态系统。?
为了促进移动出行作为能源基础设施的转型,日本制定了向零排放转型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坚定执行《巴黎协定》各项目标,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每个车辆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在《巴黎协定》执行之前的标准上进一步降低80%。
到2030年的政策目标,对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做了整合和比较,设定了各自的参数,其中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包括油电混动在内的整个下一代电动汽车,预计在2030年占到新车销售的50%—70%,其中油电混动占到30%—40%。
日本将推动各项政策和激励措施来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为实现2030年真正零碳排放目标,对于各项技术也取了比较兼容并包的政策,预计到2025年,实现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电动汽车至少占市场份额的20%。
法国汽车产业联盟Luc?Chatel:2040年法国将停售化石燃料汽车
对整个汽车产业而言,推广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从2020年起,汽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从120克/公里下降到90克/公里,这个是欧洲排放法规的新标准。?
法国也已经通过了新的机动车管理法案。到2040年,法国将停止销售碳基化石燃料的汽车,另外法国的各大城市也正在成为有力的监管机构,比如巴黎2024年会全面禁止汽车使用柴油,2030年全面禁止使用汽油。
法国各大汽车行业制造商竞相大规模投资,推出更加清洁、更加环保的电动车型。2019年,法国电动车共有100多种车型,2020年将达到228种,2021年达到315种。要实现这一目标,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必须达到50%。就是说在1900万辆的汽车市场规模下,电动汽车需要达到600万—7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需要达到400万—500万辆。
预计到2050年,法国汽车市场结构将会是纯电动汽车占66%、混合动力汽车占17%、氢燃料电池车占到17%。?
Luc?Chatel表示,传统汽车产业正在面临一个关键时期,需要进行转型。未来的主要市场将会是以电动车为主导的汽车产业市场,需要全行业参与,也需要的大力扶持。
英国内阁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小组政策主题副主任Simon?Sharpe:产业转型速度取决于政策
零排放交通已经变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转型的进展到底会多快,今年英国其实有一个特殊的角色要扮演,因为我们将会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相关谈判的主宾国和主持国?。
我觉得转型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政策,我们早些时候汽车发展的一些历史。汽车的发展比马车的发展更慢,后续是得益于的政策支持还有鼓励,才让汽车得到长足的发展。
现在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政策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的激励措施能够加速市场的增长。另外,政策也会影响创新和研发的投入。
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速度超过预期。早前预测,2017年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是43%,但现在来看,这个数字已经远超43%。
英国希望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速度翻倍。“我们希望在2040年实现汽车零排放的目标。没有所谓的混合动力汽车,没有所谓的燃油车,全部实现纯电动车,这就需要把具体行动细节化。
随着政策和补贴的落地,相信消费者会越来越有信心,相信电动汽车的明天会更好,比燃油车更好。英国电动汽车销量排名世界第六,去年增长了50%,占所有新车销售的6%,同时充电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扩张,而且成本也在逐步下降。
Simon?Sharpe认为,产业转型不能孤军奋战,只有国际间的合作才能推动技术进一步往前发展。同时也要实现标准的统一化,这样才能让有相关政策的国家形成合力,实现更好的导向作用。在转型扩展期,可以加强反馈,使小规模行动产生更大影响,进一步影响政策、融资、投资走向,最终影响技术的发展。?
相信在中国、欧盟的相关激励措施强强联合的作用下,2030年就能看见大量的电动汽车行驶在路上。
西班牙工业、贸易和旅游部工业和中小企业部秘书长Raul?Blanco:西班牙力争2040年实现零排放
西班牙是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欧洲第四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国。在未来的电动交通发展中,西班牙希望成为欧洲的代表,生产出更多低排放车辆。
据Raul?Blanco介绍,西班牙致力于在2040年,也就是提前10年先于欧盟实现零排放目标。到2030年,希望有500万辆电动汽车在西班牙上路,这意味着欧盟整体汽车保有量的10%将被电动车所替换。基于此,未来4年西班牙将投入10亿欧元,用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000字左右论文题目: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的多元化探悉or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问题与对策
日本丰田与吉利:一场不可能赢的诉讼
丰田和吉利的商标争端其实是中国汽车行业知识产权诉讼危机的肇始,这是汽车领域第一场涉外知识产权官司。吉利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汽车产业拉开了“知识产权本土保卫战争”的序幕。
2002年12月,丰田公司以“商标和不正当竞争侵权”为由提起对吉利的诉讼,将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北京联创汽车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亚辰伟业汽车销售中心一并告上法庭,称吉利侵害了丰田公司的知识产权。
丰田称,从2000年5月份开始,吉利汽车公司在吉利集团旗下的美日汽车前盖、轮胎、方向盘、车辆后备箱等显著位置上使用的车标酷似丰田汽车“牛头”造型的注册商标,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侵害了丰田公司的商标权。同时,日本丰田还认为北京联创汽车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亚辰伟业汽车销售中心在对外广告宣传中打出“丰田动力,价格动心”和“使用丰田8A发动机”的宣传语,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丰田根据吉利在被起诉时23200辆的销量和1%的利润率,算出吉利应赔偿1392万元,加上律师费等总计索赔1407万元,要求吉利赔偿人民币1400万元。
吉利适时地召开了一个“保护民族知识产权座谈会”,扛出民族大旗,声明“吉利集团要为中国汽车业争口气”,使自己的高大形象立刻光芒四射,李书福顿时成为民族英雄的化身,激起了全国人民保护民族工业的爱国热情。
还有媒体认为,“对于急于完全占领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巨头来说,今天还弱小的吉利、奇瑞等本土企业是阻碍他们蚕食中国市场的绊脚石。情急之余,知识产权成为外方汽车企业打压国产汽车企业的筹码。醉翁之意不在酒,跨国巨头独霸中国车市的野心昭然若揭”。
在有中国著名法律界人士参加的专业鉴定会上,众专家经过仔细推敲和对比,作出了“吉利美日汽车商标和丰田商标不可能被消费者混淆”的有公信力的结论。这个结论一出,丰田立刻感觉到没有了胜诉的把握,于是在8月份的第一次开庭中,丰田让步称只要吉利停止使用疑似侵权的商标和宣传用语,丰田就撤回诉讼并放弃全部索赔。
2003年年底,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驳回丰田的诉讼请求。北京二中院经审理认为,“汽车属高价商品,消费者一般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会购买,因此,他们对不同品牌的汽车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将原告的丰田图形注册商标与吉利公司所使用的美日图形商标进行隔离观察比对,凭借上述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能够判断出二者在整体视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关公众不会将二者混淆或误认,也不会产生对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不利的联想。因此法院判决,吉利公司使用美日图形商标的行为不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
吉利公司在对涉案美日汽车进行宣传时使用‘丰田’及‘TOYOTA’文字及‘丰田动力动心价格’、‘搭载日本TOYOTA8AFE四缸电喷发动机’字样,并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使用‘丰田汽车公司生产’字样,带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尚未达到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对产品的性能、用途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宣传的程度,相关公众不会误认美日汽车发动机系日本本土制造,且8A发动机的技术实际来源于丰田株式会社,该行为不会对丰田汽车的品牌声誉产生不利影响,吉利公司的上述行为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至此,丰田对吉利的诉讼以失败告终,这为中国汽车行业外国企业在社会舆论上的整体失败奠定了基调,成为跨国汽车企业打着知识产权大旗无理危害民族汽车品牌的铁证。
中韩贸易发展谈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的多元化探悉
中韩贸易发展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今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这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1]中韩两国1983年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开始进行间接贸易,1988年3月开始有步骤开展民间直接贸易。1992年2月和7月,中韩民间贸易协定和民间投资保护协定分别生效。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并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以及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委会的协定。2003年,按年投资额计算,我国已成为韩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并首次成为韩第一大出口市场,韩国则是我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不包括东盟和欧盟)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关系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韩贸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因此中国有望成为21世纪初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05年两国发表《中韩联合公报》,为未来双边贸易贸易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2012年双边贸易规模突破2000亿大关.”[2]同时,双方正在探讨在新的领域扩大合作的可能性。
(一)、双边贸易
我国对韩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钢铁及其制品,煤,玉米,水、海产品,铝及其制品,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录音机及收录(放)音组合机等;自韩国进口商品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钢材,初级形状的塑料,手持(车载)式无线电话机,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对苯二甲酸,化学纤维长丝,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汽车零部件等。”[3]
“2003 年我国海关统计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为632.31 亿美元,同比增长43.4%;”[4]如不包括欧盟和东盟,韩是我当年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据韩方统计,我国则是韩国2003年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2004年,中韩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全国政协副、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陈锦华表示,2005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900.68亿美元,同比增长42.4%.东北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市场商机最多的地区之一。
(二)、相互投资
1、中国对韩投资
“2003年,中方共批准企业对韩投资10项,投资额1.9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2.9%和133.3%。截止2004年10月,我对韩直接投资也已超过10亿美元。“[5]韩国现已成为中国的第六位投资对象国和第四大交易国.随着中国加入WTO,逐渐对外开放金融和流通领域的服务行业以及基础产业,在开放的新市场韩国企业通过与中国企业达成战略协同,投资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市场购买力的增强,使得营业网扩大,预先抢占市场份额的投资形式日趋增多.
2、韩国对中国投资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韩对华投资快速增长,韩资已成为我主要的外资来源之一。“韩对华直接投资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截止2004年5月底,韩对华投资共29541项,协议金额411.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222.4亿美元,较建交当年增长77倍。韩企业对华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平均规模较小;主要投资领域为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组装、制鞋、石油化工等制造业和饮食等服务行业;投资区域集中在山东、天津、辽宁、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正逐渐向广东、福建等其它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5]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我共批准韩对华直接投资4920项,合同韩资金额91.77亿美元,实际利用韩资44.89 亿美元,同别增长22.75%、73.74%和64.98%。”[5]按照实际到位基准,韩是当年我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2004年1-9月,我共批准韩对华直接投资4177项,同比增长20.9%;协议韩资金额94.20亿美元,实际利用52.3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61.2%和62.3 %。”[5]进入2004年以来,韩已成为仅次于我国香港和维尔京群岛的我实际利用外资第3大来源。目前韩国企业对我国的投资方式仍较为单一,投资领域偏重于制造业,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形势的发展,需要双方作出新的努力,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两国的产业发展也需要合理的布局、分工与合作。
应对中韩经贸问题的战略措施
虽然中韩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长远看来双方还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14]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
(一)、建立战略性贸易合作。
“所谓战略性贸易合作,实际上就是由贸易的短期合作发展为长期合作,由局部合作发展到全面合作,由竞争关系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由于现行中韩贸易模式是在互补的思维定势下进行的,面对国际经济的新形势,考虑两国的优势,尤其是韩国资本技术密集度高、具有全球竞争力和水平分工的产业模式,未来中韩贸易模式更应该从整合竞争优势和全球布局的观点,即贸易结构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改善中国对韩出口结构,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战略合作形成良性竞争。由于中韩产业存在着既竞争又互补的辩证关系,竞争与互补是相对的,这就需要双方在客观运作上正确地引导和推动,使之产生良性竞争,让良性竞争再促进互补,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同时两国的竞争与互补既有利于双方科技水准的提升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共同参与国际分工,共同对付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的保护主义挑战。”[15]因此,中韩产业和贸易将在互补与竞争中不断发展。两岸产业在合中,以各自的优势和强项相结合,产生较大的互补效益,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样,两国产业发展将在不断的互补和竞争的交替和演进中,促使通过贸易合作使两国的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促进双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建立战略性合作还可以摆脱美日影响。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中韩两国都面对着同样的国际形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性越来越明显,每一个国家的政策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如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疲软,使两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美国和欧盟的政策也对两国产生影响。通过战略合作,可以减少这种影响。
(二)、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 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时,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16]
(三)、妥善解决两国间的贸易争端
随着中韩两国贸易额的迅速扩大,涉及的商品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在贸易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在个别商品上产生某些争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应该取妥善的办法加以处理。通过双方友好协商,本着互利互让的原则加以处理。而不应该动辄取制裁或贸易战的办法加以解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为争端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因此,对于成员之间的问题,它鼓励寻求与世贸组织规定相一致、各方均可接受的解决办法。通过有关的之间的对边磋商,找到解决办法.中韩两国应积极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定,通过双方友好协商,本着互利互让的原则加以处理。而不应该动辄取制裁或贸易战的办法加以解决。
贸易摩擦的产生对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面对中韩每年6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国会在增加对韩国农产品的出口上找出路,而大量的蔬菜类农产品进入又会使韩国感到为难。“可以寻求一个能够解决两难的办法,如,中国可以扩大谷物类对韩国的出口,争夺其他国家的在韩国市场的份额,同时适当减少对韩国农业冲击大的品种的出口,用出口结构调整的办法既可以不断扩大贸易,又能够增加双方的互补性,减少贸易摩擦。”[17]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